2018年10月30日、31日,中国医院管理局组织了新版电子病历评级标准解读会,此为总结的学习与心得。
>>>>
◆◆电子病历的范畴
会议释放的信息中,电子病历系统范围继续扩大,一些医院出现了门急住集成系统,全院一盘棋。凡是涉及到医疗行为的信息化模块都属于电子病历。
而且电子病历的范围已经延伸到医院外面,和急救、居民健康档案联系起来。将要实现更为广泛的应用。对此我个人见解是,传统的纯财务型HIS发展已经停滞,采购需求萎缩。传统的HIS公司如果光吃老本只能自然死亡了。
电子病历是病人为中心的,而病人最关心钱,因此未来电子病历可能会塞入很多费用信息。另外医保控费日渐强势,而控费和诊断、临床路径密切关联,电子病历也越来越多的和费用关联。这些都会进一步的侵占传统HIS的空间。
>>>>
◆◆一把手工程
讲课专家们多次强调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是一把手工程,由院长领导,医务处负责,业务科室参与,信息科技术支持。而且此次讲解会是医院管理局组织的,提高了信息化的政治层次。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科从原先的技术部门变成职能部门,变成院长的信息化参谋;参与数字化医院的顶层设计。
为什么信息化成为一把手工程,对此我是这么理解的。
信息化过程的难点是流程改造。将以前的粗放的手工流程改造成精细的可自动化的流程。这个过程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划分,容易得罪人。大多数医院信息科没有这个能力和魄力来完成这种过程,使得信息化的成效不理想。而一把手工程具有行政强权执行力,能强硬的完成这种利益重新划分,流程就能改造。
另外信息化的过程本质是将流程图从墙上融入到电脑和人脑中。融入电脑比较容易,融入人脑比较难,大多数信息科比较弱势,无力将流程图塞入业务科室的人脑中,而一把手工程就能从上到下的把流程图强行压入到业务科室的人脑中。
另外让一把手带头,将信息化从IT人员的单兵作战转换为全员参与的人民战争,才能把工作做扎实,获得更多的实际效果。
>>>>
◆◆评级的终极目标
在目前很多医院信息化过程中,信息科是把所有任务甩给厂家,厂家一手包办,连评级过程都甩给厂家。自己医院的软硬件资产规模不知,使用情况不知。
讲课专家是鄙视这种行为的。专家们多次强调信息科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再偷懒了。而且积极参与这次一把手工程中也能提高信息科在医院中的地位。
专家还特别提到,厂家一手包办,信息科不认真参与时,如果厂家将其他医院的申请资料复制过来,结果材料或者图片中带有别家医院的名字时,那申请过程就会突然死亡,而且还会连带影响厂家的其他医院客户的评级。
专家还强调,厂家的某家客户过了电子病历评级,未必自己医院就能过评级。因为在评级时,厂家是辅助,主要还是靠医院自己的努力。
对此我是这么理解,新评级的最原本的初衷就是要求医院不再懒惰,自己能确实行动起来。以评促建。就像治病,医生和药物都是辅助,关键还是靠人体自身的抵抗力。
评级只是开始,后续的医疗品质的持续提升才是评级的真正目标。评级本身的内容未来应该还会变化,但真正的目标应该是亘古不变的。所以专家们一致苦口婆心的提醒医院要自己动手,以评促建。
>>>>
◆◆数据的崛起
此次大会首次确定了数据本身在新评级中的基础性地位。笔者此前写过《数据的崛起》等一系列的文章,强调数据的重要性,预见了数据应该脱离具体的业务系统而单独存储和利用。结果很快的,新评级就高调提升了数据的地位,并规定了大量的实施细节条款。
有讲课专家还提醒,医院为信息化而向政府申请资金时,如果能明确提出系统建成后能留下比较大的优质数据资产可供后续利用,则能增加成功拨款的概率。
政府以前只在乎系统的软硬件功能,现在开始注意起数据本身的价值,认为数据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核心资产了。
现实中有厂商使用私有加密数据格式来绑定医院。此前医院只要能完成数据的录入、展示和打印就满足了,数据被私自加密的问题没有暴露出来。
而今数据的后续利用得到广泛关注,而私自加密的数据难于得到后续利用,此时数据格式的问题暴露出来了。因此参考了我的建议,新5级中明文规定”01.06.5:电子病历内容应存储为通用格式。可被经过医院方授权的第三方调用”,也就是说病历数据必须采用通用格式存储,第三方在医院的监察下能获取其中的信息。这就是将本问题消灭在萌芽中。
专家指出数据治理可以治乱,但不能治没有。
对此我认为,私有加密格式的数据就等于没有数据。私有加密数据严重影响后续的数据互联互通和数据再利用。
数据可以加密存储,但医院必须知道解密密码,具有能不依赖原始厂家而解密的能力。数据是属于医院和患者的,而不是厂商的。厂商应该端正价值观,不能利用医院的无知来绑架医院,而医院也应该从无知变为有知,掌握基本的信息化专业知识,认真盘点和守护自己的数据资产。
>>>>
◆◆集成平台
随着数据的崛起,独立的数据中心成为刚需,而目前实现数据中心的一种重要手段:集成平台开始火热起来了。很多专家展示了系统集成平台在自己医院中的应用。
前几天我和一个中部地区医院的信息科长聊天,他们医院600床,想上集成平台,我说集成平台可能过千万元,他并没有表示价格贵的意思,还兴致勃勃的到处搜寻集成平台的厂家信息。我接触的某大公司做华东某大医院项目,电子病历800万,还要大量人员长期驻场开发;集成平台2000万,实施量比电子病历少。某上海医院信息科长表示医院对信息化绝对舍得花钱,就是找不到满意的产品。
对此我的理解就是集成平台的春天来了。较高的电子病历系统评级中,集成平台差不多成为刚需了。中央提出以电子病历为中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那么电子病历就是一口缸,啥东西都能装。因此集成平台这么值钱的东西也属于电子病历系统的范畴。
但是很值钱并不等价于很重要很有用,好药未必贵,贵药未必好。对于医院来说还是得尽量保持冷静的头脑,学习基本的信息化技术知识,认真盘点清楚自己的数字资产,制定好自己的发展战略,买好用好信息化产品。不过那种砒霜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罪的现象应该还是会涌现的。
>>>>
◆◆医院自主研发
今天讲课专家所代表的评级示范医院有不少是自主研发的。北京阜外、清华长庚、鄂东医疗集团、上海瑞金、江苏省人民医院等等。一些未上台讲课的信息化知名医院,比如温州系列医院、东阳医院、张家港人民医院等等,或多或少的自主研发。这表明医院自主研发软件有助于高评级。
现在硬件技术比较标准化和专业化了,完全可以外包,而且切换厂商比较方便,价格比较透明,管理方便。但软件技术不够标准化,医院实现高评级需要深度定制软件。软件厂商一方面维系多个医院而分身乏术,另一方面尽量追求软件的通用化产品化。这让厂家恨不得所有的医院客户只用一个版本的软件。因此,深度定制软件功能需要靠医院和厂商之间的博弈了,有时候双方会闹得不愉快。此时医院自主研发成为一个可以考虑的实现高评级的辅助手段。
医院自主研发软件,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获得一个自己的信息化技术团队。这个团队能和业务科室打成一片,能和医护人员称兄道弟,长期只为自己医院深度定制和维护软件,在采购系统时有能力有意愿也有义务来维护好医院的核心利益。将医院对信息化的无知转换为有知。
根据笔者近20年的软件开发经验,信息化是一门专业技术,需要理论更需要实践,需要长期编码才能获取真谛,没有编码经验就不会真正懂得软件。医院拥有哪怕只有一个真正懂得软件同时懂医院业务的人,在采购软件时就能躲过很多坑,避免大量的浪费,能减少软件系统的频繁更换。而这种人只能通过实际编写医院自用软件的过程才能培养出来。从外面引进的技术人员懂软件但不懂医院业务流程,在短期内作用也不大。
不过医院信息化需求太过浩瀚,难于完全自主研发,此时可以一部分核心软件可以自主研发,周边软件外包给厂商做。尽量采购提供二次编程接口的软件,方便医院自己修改和集成软件。而且软件配套的数据库结构必须公开,如遇厂商私自加密数据则一票否决。
有条件可以从厂商索取源代码备用。注意这里的源代码必须是本医院项目精确匹配的,厂商现场项目组每次修改后医院都应索取本地的最新版本源代码。因为一些厂商内部的源代码管理不够好,找厂商总部要的源代码未必是和本医院项目精确匹配的。
医院自主研发时可以外购可编程的软件组件/中间件来避免高技术难度的底层研发,比如电子病历编辑器等第三方控件,降低开发难度,节省工作量。
医院自主研发只是高评级的一个辅助手段,而且大多数医院没有条件实施,不过医院人员学习尽可能多的信息化专业技术知识仍然是高评级的重要辅助手段。走马灯的去兄弟医院参观固然需要,坐冷板凳挑夜灯苦读也是必不可少的。
>>>>
◆◆小结
对于这个电子病历新评级,我认为是2018年度HIT行业的最大的事件。对于追求先进的医院来说,必须认真研读和领会新评级,认真做好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升级为一把手工程,打破既有利益框架,进行流畅改造,将流程图从墙上灌入到电脑和人脑中,全员参与。最重要的,评级只是开始,医疗品质的持续改进才是永不停步的长征。
对于IT厂家来说,新评级是个大利好,有大量的商机值得挖掘。但是盛世也有衰败,乱世也可崛起。无论何时,企业应该保持正确的价值观,把握趋势,新企业展示一身的锐气,老企业摆脱一身的暮气,才能博取较大的赢面,争取更大的胜利。